行业资讯
新闻资讯
联系我们

手机:13263218971
QQ:13263218971
邮箱:13263218971@qq.com
地址:全国多家生产工厂
行业资讯
轨道底座板下铺自密实混凝土
- 发布时间:2025-08-06
在轨道工程中,在轨道底板下铺设自压实混凝土是密实基础间隙、调整轨道高度或修复基础缺陷的关键过程,其核心是利用自压实混凝土。(SCC)无需振动即可自行流动压实,保证底座板与底座之间形成牢固一致的连接,增加轨道结构的特性保持性和耐久性。该过程的关键点和操作点:
一是自压实混凝土的特性要求
自压实混凝土需要满足轨道工程的特殊工况,特性指标需要严格控制:
1. 工作性
流动性:扩展度必须达到650-750mm(坍塌扩展试验),以确保底座板下的狭小空间(如缝隙、凹槽)能够自流平并密实。
抗离析性:通过J环扩展试验,J环扩展与坍塌扩展之间的差值≤50mm,防止骨料沉降导致分层。
密度:在L型仪试验中,底部流出时间≤顶砂浆高度为15秒,≥300mm,保证边角、钢筋间隙的密实性。
塑料保护:初始扩展损失在30分钟内≤50mm,满足施工作业间隔期间的流动性要求。
2. 力学特性
C40-C50的设计强度等级一般为28天,≥40MPa(或按规范标准),确保承载轨道底座板的荷载。
弹性模量需要与底板混凝土相匹配(一般3.0×10⁴-3.5×10⁴MPa),防止因变形差异而产生应力集中。
3. 持久性
抗渗等级≥抗冻等级P8≥F200(寒冷地区),防止水渗入造成基底腐蚀或冻融破坏。
Cl-渗入系数≤1.0×10⁻¹²m²/s,防止钢筋腐蚀(如果基底含有钢筋构件)。
施工前的准备工作
1. 基底处置
清洁度:清除基底表面的浮渣、油脂污染物、灰尘等杂质,可用高压清洗设备清洗,确保自压实混凝土与基底牢固结合。
水平检测:如果基底有凸起(如钢筋头、硬块),需要抛光至平整;凹陷深度过大(>50mm)时,可先用普通混凝土找平,再铺设自压实混凝土。
湿润处理:施工前24小时洒水湿润基底,但不得有明水(防止稀释混凝土作用强度)。
2. 预处理轨道底座板
检测底座板底部是否有裂纹、蜂窝等缺陷,必要时用修复砂浆处理,防止自压实混凝土泄漏。
如果底座板与底座之间有预设隔离层(如塑料薄膜),则应确保隔离层没有缺陷和损坏,边缘密封严密(防止漏浆)。
3. 模板与封堵
模板(如钢模板、木模板)沿底座板边缘设置,模板高度略高于设计密实深度(一般为50-100mm),并用膨胀螺栓固定,防止浇筑时膨胀。
用密封胶、泡沫条或砂浆密封底板与底板之间的缝隙、模板接缝等易漏浆部位,确保密封。
4. 混凝土的制备和运输
用强制搅拌机严格按配合比(水泥、矿物掺合料、骨料、外加剂、水)进行搅拌,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长30-60秒,保证均匀性。
保持罐体在运输过程中慢慢转动(2-4r//min),防止离析;到达现场后需要再次检测扩展程度,不合格时严禁使用(不得随意加水调整)。
,浇筑施工作业控制
1. 浇筑方式
采用“多点布料,分层浇筑”,布料点间距≤防止混凝土因流动距离过长而导致离析。
浇注高度差控制在500mm以内,若基底深度较大,可设置导流管或溜槽,防止混凝土对基底造成飞溅。
禁止使用振捣棒辅助流动(局部堵塞时只能轻插引导,防止破坏自压实特性)。
2. 密实监控
观察混凝土流动的前沿,确保其一致扩散,无死角堆积;如果发现局部不流动,可以在周围补充布料,利用压力推动密实。
在混凝土达到模板顶部或预设标高时,停止浇注,防止溢出造成浪费。
3. 排气与找平
如果在浇筑过程中表面出现气泡,可以轻敲模板侧面辅助排气,但不能过度振捣。
混凝土初凝前(约2-4小时),用刮尺刮平表面,确保与底板底部紧密贴合。
第四,维修和后期处理
1. 养护措施
浇注后12小时内涂上塑料薄膜或湿麻袋,保持表面湿润,保养时间≥7天(加热或无水环境需要增加到14天)。
维修期间禁止扰动轨道底座板,防止混凝土开裂或粘结失效。
2. 模板拆除
需要满足混凝土强度的拆除时间≥1.2MPa(通常24-48小时),拆除时防止硬撬造成边角损坏。
如果在拆除后发现表面的蜂窝、麻面,需要用专门的修复砂浆及时修复。
3. 质量检测
表面检测:表面平整,无裂纹,漏筋,空洞,与底板紧密结合。
强度测试:按照规范留置试块,测试28天抗压强度,合格率为100%。
压实测试:对关键部位进行超声探伤或雷达扫描,确保内部无空洞、离析。
操作要点五
环境控制:施工温度应在5-35℃之间,低于5℃时应采取保温措施(如涂覆电热毯),高于35℃时应缩短运输和浇注时间。(≤1小时),并预冷骨料。
抗裂措施:聚丙烯纤维(0.9)可以与配合比混合kg/m³)或者钢纤维(30-50kg/m³),减少收缩裂纹;浇注后防止阳光暴晒,必要时搭遮阳棚。
特殊部位处理:对于底座板下的预埋件,管道周围,需要保证混凝土完全包裹,可以在周围增加布料点。
一是自压实混凝土的特性要求
自压实混凝土需要满足轨道工程的特殊工况,特性指标需要严格控制:
1. 工作性
流动性:扩展度必须达到650-750mm(坍塌扩展试验),以确保底座板下的狭小空间(如缝隙、凹槽)能够自流平并密实。
抗离析性:通过J环扩展试验,J环扩展与坍塌扩展之间的差值≤50mm,防止骨料沉降导致分层。
密度:在L型仪试验中,底部流出时间≤顶砂浆高度为15秒,≥300mm,保证边角、钢筋间隙的密实性。
塑料保护:初始扩展损失在30分钟内≤50mm,满足施工作业间隔期间的流动性要求。
2. 力学特性
C40-C50的设计强度等级一般为28天,≥40MPa(或按规范标准),确保承载轨道底座板的荷载。
弹性模量需要与底板混凝土相匹配(一般3.0×10⁴-3.5×10⁴MPa),防止因变形差异而产生应力集中。
3. 持久性
抗渗等级≥抗冻等级P8≥F200(寒冷地区),防止水渗入造成基底腐蚀或冻融破坏。
Cl-渗入系数≤1.0×10⁻¹²m²/s,防止钢筋腐蚀(如果基底含有钢筋构件)。
施工前的准备工作
1. 基底处置
清洁度:清除基底表面的浮渣、油脂污染物、灰尘等杂质,可用高压清洗设备清洗,确保自压实混凝土与基底牢固结合。
水平检测:如果基底有凸起(如钢筋头、硬块),需要抛光至平整;凹陷深度过大(>50mm)时,可先用普通混凝土找平,再铺设自压实混凝土。
湿润处理:施工前24小时洒水湿润基底,但不得有明水(防止稀释混凝土作用强度)。
2. 预处理轨道底座板
检测底座板底部是否有裂纹、蜂窝等缺陷,必要时用修复砂浆处理,防止自压实混凝土泄漏。
如果底座板与底座之间有预设隔离层(如塑料薄膜),则应确保隔离层没有缺陷和损坏,边缘密封严密(防止漏浆)。
3. 模板与封堵
模板(如钢模板、木模板)沿底座板边缘设置,模板高度略高于设计密实深度(一般为50-100mm),并用膨胀螺栓固定,防止浇筑时膨胀。
用密封胶、泡沫条或砂浆密封底板与底板之间的缝隙、模板接缝等易漏浆部位,确保密封。
4. 混凝土的制备和运输
用强制搅拌机严格按配合比(水泥、矿物掺合料、骨料、外加剂、水)进行搅拌,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长30-60秒,保证均匀性。
保持罐体在运输过程中慢慢转动(2-4r//min),防止离析;到达现场后需要再次检测扩展程度,不合格时严禁使用(不得随意加水调整)。
,浇筑施工作业控制
1. 浇筑方式
采用“多点布料,分层浇筑”,布料点间距≤防止混凝土因流动距离过长而导致离析。
浇注高度差控制在500mm以内,若基底深度较大,可设置导流管或溜槽,防止混凝土对基底造成飞溅。
禁止使用振捣棒辅助流动(局部堵塞时只能轻插引导,防止破坏自压实特性)。
2. 密实监控
观察混凝土流动的前沿,确保其一致扩散,无死角堆积;如果发现局部不流动,可以在周围补充布料,利用压力推动密实。
在混凝土达到模板顶部或预设标高时,停止浇注,防止溢出造成浪费。
3. 排气与找平
如果在浇筑过程中表面出现气泡,可以轻敲模板侧面辅助排气,但不能过度振捣。
混凝土初凝前(约2-4小时),用刮尺刮平表面,确保与底板底部紧密贴合。
第四,维修和后期处理
1. 养护措施
浇注后12小时内涂上塑料薄膜或湿麻袋,保持表面湿润,保养时间≥7天(加热或无水环境需要增加到14天)。
维修期间禁止扰动轨道底座板,防止混凝土开裂或粘结失效。
2. 模板拆除
需要满足混凝土强度的拆除时间≥1.2MPa(通常24-48小时),拆除时防止硬撬造成边角损坏。
如果在拆除后发现表面的蜂窝、麻面,需要用专门的修复砂浆及时修复。
3. 质量检测
表面检测:表面平整,无裂纹,漏筋,空洞,与底板紧密结合。
强度测试:按照规范留置试块,测试28天抗压强度,合格率为100%。
压实测试:对关键部位进行超声探伤或雷达扫描,确保内部无空洞、离析。
操作要点五
环境控制:施工温度应在5-35℃之间,低于5℃时应采取保温措施(如涂覆电热毯),高于35℃时应缩短运输和浇注时间。(≤1小时),并预冷骨料。
抗裂措施:聚丙烯纤维(0.9)可以与配合比混合kg/m³)或者钢纤维(30-50kg/m³),减少收缩裂纹;浇注后防止阳光暴晒,必要时搭遮阳棚。
特殊部位处理:对于底座板下的预埋件,管道周围,需要保证混凝土完全包裹,可以在周围增加布料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