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新闻资讯
联系我们
手机:13263218971
QQ:13263218971
邮箱:13263218971@qq.com
地址:全国多家生产工厂
行业资讯
二类高延性混凝土详细介绍
- 发布时间:2025-10-15
二类高延性混凝土 产品认知 技术标准 施工应用
一、定义与材料组成
二类高延性混凝土(,工程上常称“可弯曲混凝土”)是以水泥、细骨料(多用石英砂)、矿物掺合料为基体,配合合成纤维(如PVA、PE、PP等)按微力学设计配制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。其本质仍为水泥基材料,但通过纤维桥接与应变硬化机制,实现高延展性、高韧性、多缝开裂与裂而不坏,并具备良好的抗裂、抗渗与耐久性能。部分工程与产品资料中,二类高延性混凝土也常被作为-120等型号的称谓使用(以产品技术条件为准)。
二、关键技术指标与典型阈值
分类与评定口径:工程中常按地方/行业标准以等效弯曲韧性、等效弯曲强度、抗折强度、立方体抗压强度等指标对高延性混凝土进行Ⅰ/Ⅱ/Ⅲ类分级;不同标准的龄期与数值口径存在差异,项目应以合同约定的执行标准为准。下表给出两类常见口径的对比,便于选型时对照理解:
指标类别 60 d(常见口径A) 28/3 d(常见口径B)
等效弯曲韧性(kJ/m³) Ⅱ类:≥120 Ⅱ类:≥40(3 d)/ ≥30(28 d)
等效弯曲强度(N/mm²) Ⅱ类:≥10.0 Ⅱ类:≥4.5(3 d)/ ≥4.0(28 d)
抗折强度(N/mm²) Ⅱ类:≥12.0 Ⅱ类:≥6.0(28 d)
立方体抗压强度(N/mm²) Ⅱ类:≥50.0 Ⅱ类:≥8.0(28 d)
耐久性能(多用于砌体/混凝土加固场景的通用要求):快冻法≥F300;逐级加压抗渗≥P12;RCM氯离子渗透≥RCM‑Ⅳ;抗硫酸盐侵蚀≥KS90;28 d碳化深度≤2.0 mm。耐久指标在多部技术标准/产品说明中被作为高延性混凝土的关键控制项,项目可结合环境类别与设计年限选用。
纤维与拌合控制:应选用满足GB/T 21120的合成纤维;拌合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(转速≥45 r/min),典型投料顺序为先加水→干混料→纤维,搅拌至纤维均匀无结团;施工过程严禁随意加水,拌合物应不泌水、不离析,纤维分布连续。
密度与体积稳定性:二类高延性混凝土为水泥基复合材料,其湿容重通常接近常规C20–C40水泥基材料(约2.2–2.4 t/m³),实际以产品技术数据和试配结果为准;通过合理配合比与养护可有效控制收缩与温升,减少早期开裂风险。
三、标准体系与适用范围
设计与施工验收:工程通常配套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、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、GB 50212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、GB/T 50224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;材料与产品性能按项目约定的高延性混凝土产品/地方标准执行。
地方与行业规程:高延性混凝土的分类、指标与工艺在多部地方/行业标准中给出系统规定,如DBJ61/T 112‑2016、DBJ61/T 112‑2021(陕西)、DB21/T 3353‑2020(辽宁)、DB62/T 3159‑2019(甘肃)等,项目应结合属地与设计文件明确执行版本与条款。
典型应用:适用于砌体结构与混凝土构件的抗震加固(面层、条带、节点增强)、老旧房屋改造、桥梁抗震加固、隧道/地下工程、海工与盐渍环境等对抗裂、抗渗、耐久与变形能力有较高要求的部位;在历史建筑与风貌建筑加固中,因其薄层、轻质、对原结构扰动小的特点,具有明显优势。
四、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
基层处理:清除松散灰浆、油污、浮浆,必要时凿毛/开槽并修补缺陷;施工前充分湿润基面至“润湿无明水”。
拌合与投料:采用强制式搅拌,先加水后加料,纤维后投并充分分散;严禁二次加水;拌合物应和易性好、不离析、纤维无结团。
压抹与厚度控制:分层压抹、连续施工,单层厚度宜≤15 mm;上下层宜在约4 h内衔接;阴阳角、洞口、预埋件周边加强处理。
养护与龄期:终凝后及时保湿养护,时间≥7 d(低温或干燥环境宜适当延长);施工与养护期间应避免雨淋、暴晒与早期受冻。
检验与验收:按产品技术文件与合同约定进行进场复验(纤维含量、拌合物均匀性、抗压/抗折、韧性、耐久项目等)与施工过程检查;完工后按相关规范进行外观、厚度、强度与耐久抽检,并完善检验批/分项/分部资料。
与:施工中采取温控、防雨、防冻与用电/防火措施;材料与包装按厂家说明贮存与标识,粉料防潮、纤维防受潮结团,过期或受潮材料严禁使用。
一、定义与材料组成
二类高延性混凝土(,工程上常称“可弯曲混凝土”)是以水泥、细骨料(多用石英砂)、矿物掺合料为基体,配合合成纤维(如PVA、PE、PP等)按微力学设计配制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。其本质仍为水泥基材料,但通过纤维桥接与应变硬化机制,实现高延展性、高韧性、多缝开裂与裂而不坏,并具备良好的抗裂、抗渗与耐久性能。部分工程与产品资料中,二类高延性混凝土也常被作为-120等型号的称谓使用(以产品技术条件为准)。
二、关键技术指标与典型阈值
分类与评定口径:工程中常按地方/行业标准以等效弯曲韧性、等效弯曲强度、抗折强度、立方体抗压强度等指标对高延性混凝土进行Ⅰ/Ⅱ/Ⅲ类分级;不同标准的龄期与数值口径存在差异,项目应以合同约定的执行标准为准。下表给出两类常见口径的对比,便于选型时对照理解:
指标类别 60 d(常见口径A) 28/3 d(常见口径B)
等效弯曲韧性(kJ/m³) Ⅱ类:≥120 Ⅱ类:≥40(3 d)/ ≥30(28 d)
等效弯曲强度(N/mm²) Ⅱ类:≥10.0 Ⅱ类:≥4.5(3 d)/ ≥4.0(28 d)
抗折强度(N/mm²) Ⅱ类:≥12.0 Ⅱ类:≥6.0(28 d)
立方体抗压强度(N/mm²) Ⅱ类:≥50.0 Ⅱ类:≥8.0(28 d)
耐久性能(多用于砌体/混凝土加固场景的通用要求):快冻法≥F300;逐级加压抗渗≥P12;RCM氯离子渗透≥RCM‑Ⅳ;抗硫酸盐侵蚀≥KS90;28 d碳化深度≤2.0 mm。耐久指标在多部技术标准/产品说明中被作为高延性混凝土的关键控制项,项目可结合环境类别与设计年限选用。
纤维与拌合控制:应选用满足GB/T 21120的合成纤维;拌合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(转速≥45 r/min),典型投料顺序为先加水→干混料→纤维,搅拌至纤维均匀无结团;施工过程严禁随意加水,拌合物应不泌水、不离析,纤维分布连续。
密度与体积稳定性:二类高延性混凝土为水泥基复合材料,其湿容重通常接近常规C20–C40水泥基材料(约2.2–2.4 t/m³),实际以产品技术数据和试配结果为准;通过合理配合比与养护可有效控制收缩与温升,减少早期开裂风险。
三、标准体系与适用范围
设计与施工验收:工程通常配套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、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、GB 50212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、GB/T 50224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;材料与产品性能按项目约定的高延性混凝土产品/地方标准执行。
地方与行业规程:高延性混凝土的分类、指标与工艺在多部地方/行业标准中给出系统规定,如DBJ61/T 112‑2016、DBJ61/T 112‑2021(陕西)、DB21/T 3353‑2020(辽宁)、DB62/T 3159‑2019(甘肃)等,项目应结合属地与设计文件明确执行版本与条款。
典型应用:适用于砌体结构与混凝土构件的抗震加固(面层、条带、节点增强)、老旧房屋改造、桥梁抗震加固、隧道/地下工程、海工与盐渍环境等对抗裂、抗渗、耐久与变形能力有较高要求的部位;在历史建筑与风貌建筑加固中,因其薄层、轻质、对原结构扰动小的特点,具有明显优势。
四、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
基层处理:清除松散灰浆、油污、浮浆,必要时凿毛/开槽并修补缺陷;施工前充分湿润基面至“润湿无明水”。
拌合与投料:采用强制式搅拌,先加水后加料,纤维后投并充分分散;严禁二次加水;拌合物应和易性好、不离析、纤维无结团。
压抹与厚度控制:分层压抹、连续施工,单层厚度宜≤15 mm;上下层宜在约4 h内衔接;阴阳角、洞口、预埋件周边加强处理。
养护与龄期:终凝后及时保湿养护,时间≥7 d(低温或干燥环境宜适当延长);施工与养护期间应避免雨淋、暴晒与早期受冻。
检验与验收:按产品技术文件与合同约定进行进场复验(纤维含量、拌合物均匀性、抗压/抗折、韧性、耐久项目等)与施工过程检查;完工后按相关规范进行外观、厚度、强度与耐久抽检,并完善检验批/分项/分部资料。
与:施工中采取温控、防雨、防冻与用电/防火措施;材料与包装按厂家说明贮存与标识,粉料防潮、纤维防受潮结团,过期或受潮材料严禁使用。


客服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