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新闻资讯
联系我们
手机:13263218971
QQ:13263218971
邮箱:13263218971@qq.com
地址:全国多家生产工厂
行业资讯
防辐射混凝土如何施工
- 发布时间:2025-10-11
防辐射混凝土(又称屏蔽混凝土)是一种通过添加高密度骨料(如重晶石、铁矿石、铅渣等)提高自身密度,从而有效屏蔽γ射线、X射线等电离辐射的特种混凝土,其施工工艺需围绕“保证密实度、控制裂缝、确保屏蔽连续性”三大核心目标展开,具体流程和要点如下:
一、施工前准备:材料与设备专项要求
防辐射混凝土的性能依赖于材料配比和设备适配性,前期准备需严格把控:
1. 材料准备(核心是“高密度+低孔隙”)
胶凝材料:优先选用42.5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,需保证水泥安定性合格(避免硬化后开裂),严禁使用过期或受潮水泥。
高密度骨料:这是防辐射的关键,常用骨料及要求如下:
重晶石(硫酸钡):粒径5-31.5mm,堆积密度≥4.0g/cm³,含泥量≤1%,避免杂质降低屏蔽效果;
铁矿石/钢渣:粒径5-25mm,密度≥5.0g/cm³,需提前除锈(防止钢筋锈蚀),并检测放射性(自身需符合无辐射污染标准);
细骨料:选用重晶石砂(密度≥3.5g/cm³),或石英砂(需搭配高密度粗骨料),含泥量≤3%,避免细骨料过细导致浆体收缩过大。
外加剂:
减水剂:必须使用减水剂(如聚羧酸系),减水率≥20%,降低水胶比(控制在0.4-0.45),减少孔隙率;
膨胀剂:添加适量钙矾石类膨胀剂(掺量3%-5%),补偿混凝土收缩,防止开裂(裂缝会导致辐射泄漏);
严禁添加引气剂(会引入气泡,降低密度和屏蔽性)。
拌合水:采用饮用水,严禁使用含油、含盐或有杂质的水,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。
2. 设备准备(适配高密度材料特性)
搅拌机:需使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(容量≥500L),因高密度骨料质量大,自落式搅拌机无法充分搅拌均匀;搅拌前需清理筒内残留的普通混凝土,避免杂质混入。
运输设备: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(罐车转速1-3r/min),运输时间≤30min(防离析),罐车需提前清理,严禁残留积水或普通混凝土。
振捣设备:优先选用高频插入式振捣棒(频率≥10000次/min),搭配平板振捣器(用于平面结构),因防辐射混凝土密实度要求高,需强振捣排除气泡;振捣棒长度需适配结构厚度(如300mm厚墙体需用50型振捣棒)。
检测设备:准备混凝土坍落度筒(检测流动性)、容重仪(检测实际密度,需≥2800kg/m³)、回弹仪(后期检测强度),以及辐射检测仪(施工后抽检屏蔽效果)。
3. 基层与模板准备(确保屏蔽连续性)
基层处理:基层(如地基、旧混凝土面)需平整、坚实,清除浮浆、油污、杂物;若为新旧混凝土结合(如墙体接茬),需提前凿毛(凿毛深度≥5mm),并涂刷界面剂(如水泥净浆+减水剂),增强粘结力(防止接茬处出现缝隙导致辐射泄漏)。
模板要求:
选用钢模板(厚度≥3mm)或竹胶板(厚度≥18mm),模板拼接处需加密封胶条(如泡沫密封条),防止漏浆(漏浆会导致局部密度不足);
模板支撑需牢固(防辐射混凝土自重较大,如200mm厚重晶石混凝土自重约5.6kN/m²),避免浇筑过程中模板变形;
严禁在模板上预留不必要的孔洞(如临时固定孔),若需预留,后期需用同配比防辐射混凝土封堵密实。
二、核心施工流程:从搅拌到浇筑的关键控制
防辐射混凝土施工需严格“精准搅拌→快速运输→分层振捣→连续浇筑”的流程,每个环节均需规避“离析、气泡、冷缝”三大风险。
1. 混凝土搅拌:保证均匀性与流动性
投料顺序:采用“骨料→水泥→外加剂→水”的顺序,先将粗骨料、细骨料、水泥投入搅拌机干拌30s(使骨料表面裹覆水泥),再加入溶解好的外加剂溶液和水,湿拌2-3min(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长30s,确保高密度骨料均匀分散)。
参数控制:
坍落度:控制在120-160mm(根据结构高度调整,墙体宜120-140mm,楼板宜140-160mm),坍落度损失≤20mm/h(避免运输后流动性不足,难以振捣);
容重:每盘搅拌完成后需抽检容重,确保≥2800kg/m³(容重不足会直接降低屏蔽效果,需立即调整骨料配比)。
严禁二次加水:若运输到现场后坍落度不足,只能通过添加原配比的减水剂溶液调整(需经技术人员确认),严禁直接加水(会降低强度和密度)。
2. 混凝土浇筑:避免冷缝,确保连续
浇筑顺序:
平面结构(如楼板、地面):采用“分段推移法”,分段长度≤5m,从一端向另一端连续浇筑,避免留设施工缝;
竖向结构(如墙体、屏蔽柱):采用“分层浇筑法”,分层厚度≤300mm(约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.2倍),每层浇筑时间≤30min(防止下层混凝土初凝后上层浇筑形成冷缝)。
施工缝处理:若因特殊情况需留施工缝(如墙体高度超过3m),需留设在水平方向(严禁垂直留缝),并做“企口缝”或“钢板止水带”(宽度≥200mm);下次浇筑前,需将施工缝处松散混凝土凿除,浇水湿润(保持基层湿润但无积水),涂刷1层水泥净浆(厚度2-3mm),再浇筑新混凝土。
预埋件处理:若结构中有管道、钢件等预埋件(如辐射设备固定件),需确保预埋件与混凝土结合紧密:
预埋件表面需除锈、打磨(增强粘结力);
浇筑时需在预埋件周围重点振捣(避免预埋件下方出现空鼓);
严禁预埋件穿透屏蔽层(如必须穿透,需用铅套管或同配比混凝土封堵缝隙)。
3. 混凝土振捣:高频密振,排除气泡
振捣方式:
插入式振捣棒:采用“快插慢拔”,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(确保上下层结合),插点间距≤300mm(比普通混凝土小20%),每个插点振捣时间20-30s(直至表面泛浆、无气泡冒出,避免过振导致骨料离析);
平板振捣器:用于楼板、地面等平面结构,振捣时“横向推移,重叠100mm”,确保表面平整、无空鼓。
重点区域:
模板边角、预埋件周围:需用小直径振捣棒(如30型)补振,避免死角处残留气泡;
墙体顶部:最后一层浇筑时,需超浇50mm(浇筑完成后24h内剔除表面浮浆,确保顶部密实)。
4. 表面收光:控制平整度,减少裂缝
浇筑完成后,待混凝土表面初凝前(用手指按压无明显凹陷),进行2次收光:
diyi次收光:用木抹子搓平,去除表面浮浆和脚印;
次收光:用铁抹子压光(尤其平面结构),使表面密实、平整(平整度偏差≤5mm/2m),减少表面裂缝。
严禁在混凝土表面洒水收光(会降低表面强度和密度)。
三、施工后养护:控制收缩,防止开裂
防辐射混凝土因骨料密度大、浆体收缩率较高,养护是防止裂缝的关键,需“早养护、长养护”原则:
1. 养护时间
浇筑完成后12h内(夏季6h内)必须覆盖养护(冬季需覆盖保温材料);
普通硅酸盐水泥养护时间≥14d,矿渣硅酸盐水泥养护时间≥21d(养护时间比普通混凝土长50%,确保充分水化,减少收缩裂缝)。
2. 养护方式
保湿养护:
平面结构:覆盖土工布或麻袋,每天洒水3-4次(保持覆盖物湿润),避免表面干燥过快;
竖向结构:采用“喷水+塑料薄膜包裹”,薄膜搭接宽度≥100mm,确保墙体表面始终湿润。
冬季养护(环境温度≤5℃):
需采取“综合保温措施”: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电热毯或地暖线(温度控制在5-15℃),外层覆盖防火岩棉被(厚度≥50mm),确保混凝土养护期间核心温度≥5℃(避免受冻导致强度降低、出现裂缝);
严禁采用蒸汽养护(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砂,降低密实度)。
夏季养护(环境温度≥30℃):
需避免阳光直射:在模板外侧覆盖遮阳布,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(温差≤25℃,防止温度裂缝);
洒水频率增加至每2h1次,确保表面湿润。
四、质量验收:屏蔽性能与结构质量双重把控
防辐射混凝土的验收不仅要检查强度,更要重点检测屏蔽效果和密实度:
1. 常规质量验收
强度检测:按规范留置混凝土试块(每100m³留置1组,每组3块),检测28d抗压强度,需满足设计要求(通常≥C30,特殊场景≥C40);
外观检查:表面无明显裂缝(裂缝宽度≤0.2mm)、蜂窝、麻面(蜂窝面积≤0.5%,且需用同配比水泥砂浆修补密实);
尺寸偏差:墙体垂直度偏差≤5mm/m,平整度偏差≤5mm/2m,确保屏蔽层厚度均匀(厚度偏差≤-5mm,严禁厚度不足)。
2. 屏蔽性能验收
密度检测:随机抽取3-5个检测点,采用钻孔取样法(取样直径≥100mm),检测混凝土密度,需≥2800kg/m³(密度每降低100kg/m³,屏蔽效果下降约5%);
辐射检测:采用γ射线检测仪(如NaI探测器),在屏蔽层外侧检测辐射剂量,需满足设计要求(如医疗场所≤0.1μSv/h,工业辐射场所≤0.5μSv/h);若检测不合格,需在外侧增设防辐射砂浆或铅板(需经设计单位确认)。
五、施工禁忌与注意事项
1. 严禁在雨天或环境温度低于-5℃时露天浇筑(雨天会增加水胶比,低温会导致混凝土受冻);
2. 高密度骨料需单独存放,严禁与普通骨料混合(避免污染,降低屏蔽效果);
3. 振捣时严禁振捣棒碰撞模板或预埋件(防止模板变形或预埋件移位,导致局部屏蔽薄弱);
4. 养护期间严禁在结构上堆载或撞击(避免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时出现裂缝);
5. 施工人员需佩戴防护型用品(如防尘口罩、帽),若涉及放射性环境施工,需额外佩戴辐射剂量计。
一、施工前准备:材料与设备专项要求
防辐射混凝土的性能依赖于材料配比和设备适配性,前期准备需严格把控:
1. 材料准备(核心是“高密度+低孔隙”)
胶凝材料:优先选用42.5级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,需保证水泥安定性合格(避免硬化后开裂),严禁使用过期或受潮水泥。
高密度骨料:这是防辐射的关键,常用骨料及要求如下:
重晶石(硫酸钡):粒径5-31.5mm,堆积密度≥4.0g/cm³,含泥量≤1%,避免杂质降低屏蔽效果;
铁矿石/钢渣:粒径5-25mm,密度≥5.0g/cm³,需提前除锈(防止钢筋锈蚀),并检测放射性(自身需符合无辐射污染标准);
细骨料:选用重晶石砂(密度≥3.5g/cm³),或石英砂(需搭配高密度粗骨料),含泥量≤3%,避免细骨料过细导致浆体收缩过大。
外加剂:
减水剂:必须使用减水剂(如聚羧酸系),减水率≥20%,降低水胶比(控制在0.4-0.45),减少孔隙率;
膨胀剂:添加适量钙矾石类膨胀剂(掺量3%-5%),补偿混凝土收缩,防止开裂(裂缝会导致辐射泄漏);
严禁添加引气剂(会引入气泡,降低密度和屏蔽性)。
拌合水:采用饮用水,严禁使用含油、含盐或有杂质的水,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。
2. 设备准备(适配高密度材料特性)
搅拌机:需使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(容量≥500L),因高密度骨料质量大,自落式搅拌机无法充分搅拌均匀;搅拌前需清理筒内残留的普通混凝土,避免杂质混入。
运输设备: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(罐车转速1-3r/min),运输时间≤30min(防离析),罐车需提前清理,严禁残留积水或普通混凝土。
振捣设备:优先选用高频插入式振捣棒(频率≥10000次/min),搭配平板振捣器(用于平面结构),因防辐射混凝土密实度要求高,需强振捣排除气泡;振捣棒长度需适配结构厚度(如300mm厚墙体需用50型振捣棒)。
检测设备:准备混凝土坍落度筒(检测流动性)、容重仪(检测实际密度,需≥2800kg/m³)、回弹仪(后期检测强度),以及辐射检测仪(施工后抽检屏蔽效果)。
3. 基层与模板准备(确保屏蔽连续性)
基层处理:基层(如地基、旧混凝土面)需平整、坚实,清除浮浆、油污、杂物;若为新旧混凝土结合(如墙体接茬),需提前凿毛(凿毛深度≥5mm),并涂刷界面剂(如水泥净浆+减水剂),增强粘结力(防止接茬处出现缝隙导致辐射泄漏)。
模板要求:
选用钢模板(厚度≥3mm)或竹胶板(厚度≥18mm),模板拼接处需加密封胶条(如泡沫密封条),防止漏浆(漏浆会导致局部密度不足);
模板支撑需牢固(防辐射混凝土自重较大,如200mm厚重晶石混凝土自重约5.6kN/m²),避免浇筑过程中模板变形;
严禁在模板上预留不必要的孔洞(如临时固定孔),若需预留,后期需用同配比防辐射混凝土封堵密实。
二、核心施工流程:从搅拌到浇筑的关键控制
防辐射混凝土施工需严格“精准搅拌→快速运输→分层振捣→连续浇筑”的流程,每个环节均需规避“离析、气泡、冷缝”三大风险。
1. 混凝土搅拌:保证均匀性与流动性
投料顺序:采用“骨料→水泥→外加剂→水”的顺序,先将粗骨料、细骨料、水泥投入搅拌机干拌30s(使骨料表面裹覆水泥),再加入溶解好的外加剂溶液和水,湿拌2-3min(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长30s,确保高密度骨料均匀分散)。
参数控制:
坍落度:控制在120-160mm(根据结构高度调整,墙体宜120-140mm,楼板宜140-160mm),坍落度损失≤20mm/h(避免运输后流动性不足,难以振捣);
容重:每盘搅拌完成后需抽检容重,确保≥2800kg/m³(容重不足会直接降低屏蔽效果,需立即调整骨料配比)。
严禁二次加水:若运输到现场后坍落度不足,只能通过添加原配比的减水剂溶液调整(需经技术人员确认),严禁直接加水(会降低强度和密度)。
2. 混凝土浇筑:避免冷缝,确保连续
浇筑顺序:
平面结构(如楼板、地面):采用“分段推移法”,分段长度≤5m,从一端向另一端连续浇筑,避免留设施工缝;
竖向结构(如墙体、屏蔽柱):采用“分层浇筑法”,分层厚度≤300mm(约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.2倍),每层浇筑时间≤30min(防止下层混凝土初凝后上层浇筑形成冷缝)。
施工缝处理:若因特殊情况需留施工缝(如墙体高度超过3m),需留设在水平方向(严禁垂直留缝),并做“企口缝”或“钢板止水带”(宽度≥200mm);下次浇筑前,需将施工缝处松散混凝土凿除,浇水湿润(保持基层湿润但无积水),涂刷1层水泥净浆(厚度2-3mm),再浇筑新混凝土。
预埋件处理:若结构中有管道、钢件等预埋件(如辐射设备固定件),需确保预埋件与混凝土结合紧密:
预埋件表面需除锈、打磨(增强粘结力);
浇筑时需在预埋件周围重点振捣(避免预埋件下方出现空鼓);
严禁预埋件穿透屏蔽层(如必须穿透,需用铅套管或同配比混凝土封堵缝隙)。
3. 混凝土振捣:高频密振,排除气泡
振捣方式:
插入式振捣棒:采用“快插慢拔”,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(确保上下层结合),插点间距≤300mm(比普通混凝土小20%),每个插点振捣时间20-30s(直至表面泛浆、无气泡冒出,避免过振导致骨料离析);
平板振捣器:用于楼板、地面等平面结构,振捣时“横向推移,重叠100mm”,确保表面平整、无空鼓。
重点区域:
模板边角、预埋件周围:需用小直径振捣棒(如30型)补振,避免死角处残留气泡;
墙体顶部:最后一层浇筑时,需超浇50mm(浇筑完成后24h内剔除表面浮浆,确保顶部密实)。
4. 表面收光:控制平整度,减少裂缝
浇筑完成后,待混凝土表面初凝前(用手指按压无明显凹陷),进行2次收光:
diyi次收光:用木抹子搓平,去除表面浮浆和脚印;
次收光:用铁抹子压光(尤其平面结构),使表面密实、平整(平整度偏差≤5mm/2m),减少表面裂缝。
严禁在混凝土表面洒水收光(会降低表面强度和密度)。
三、施工后养护:控制收缩,防止开裂
防辐射混凝土因骨料密度大、浆体收缩率较高,养护是防止裂缝的关键,需“早养护、长养护”原则:
1. 养护时间
浇筑完成后12h内(夏季6h内)必须覆盖养护(冬季需覆盖保温材料);
普通硅酸盐水泥养护时间≥14d,矿渣硅酸盐水泥养护时间≥21d(养护时间比普通混凝土长50%,确保充分水化,减少收缩裂缝)。
2. 养护方式
保湿养护:
平面结构:覆盖土工布或麻袋,每天洒水3-4次(保持覆盖物湿润),避免表面干燥过快;
竖向结构:采用“喷水+塑料薄膜包裹”,薄膜搭接宽度≥100mm,确保墙体表面始终湿润。
冬季养护(环境温度≤5℃):
需采取“综合保温措施”: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电热毯或地暖线(温度控制在5-15℃),外层覆盖防火岩棉被(厚度≥50mm),确保混凝土养护期间核心温度≥5℃(避免受冻导致强度降低、出现裂缝);
严禁采用蒸汽养护(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砂,降低密实度)。
夏季养护(环境温度≥30℃):
需避免阳光直射:在模板外侧覆盖遮阳布,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(温差≤25℃,防止温度裂缝);
洒水频率增加至每2h1次,确保表面湿润。
四、质量验收:屏蔽性能与结构质量双重把控
防辐射混凝土的验收不仅要检查强度,更要重点检测屏蔽效果和密实度:
1. 常规质量验收
强度检测:按规范留置混凝土试块(每100m³留置1组,每组3块),检测28d抗压强度,需满足设计要求(通常≥C30,特殊场景≥C40);
外观检查:表面无明显裂缝(裂缝宽度≤0.2mm)、蜂窝、麻面(蜂窝面积≤0.5%,且需用同配比水泥砂浆修补密实);
尺寸偏差:墙体垂直度偏差≤5mm/m,平整度偏差≤5mm/2m,确保屏蔽层厚度均匀(厚度偏差≤-5mm,严禁厚度不足)。
2. 屏蔽性能验收
密度检测:随机抽取3-5个检测点,采用钻孔取样法(取样直径≥100mm),检测混凝土密度,需≥2800kg/m³(密度每降低100kg/m³,屏蔽效果下降约5%);
辐射检测:采用γ射线检测仪(如NaI探测器),在屏蔽层外侧检测辐射剂量,需满足设计要求(如医疗场所≤0.1μSv/h,工业辐射场所≤0.5μSv/h);若检测不合格,需在外侧增设防辐射砂浆或铅板(需经设计单位确认)。
五、施工禁忌与注意事项
1. 严禁在雨天或环境温度低于-5℃时露天浇筑(雨天会增加水胶比,低温会导致混凝土受冻);
2. 高密度骨料需单独存放,严禁与普通骨料混合(避免污染,降低屏蔽效果);
3. 振捣时严禁振捣棒碰撞模板或预埋件(防止模板变形或预埋件移位,导致局部屏蔽薄弱);
4. 养护期间严禁在结构上堆载或撞击(避免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时出现裂缝);
5. 施工人员需佩戴防护型用品(如防尘口罩、帽),若涉及放射性环境施工,需额外佩戴辐射剂量计。


客服QQ